7月10日,人民银行举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研究局局长王信、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出席发布会,发布解读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先看上半年金融数据: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款同比增长12.8%,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
M2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
总量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可见上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在持续的加大。
贷款投向结构优化
上半年新增的人民币各项贷款是12.09万亿,同比多增2.42万亿。从贷款的结构上来看,阮健弘指出,人民币贷款绝大部分都投向了实体经济,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增长是8.77万亿,占各项贷款新增量的72.6%。
小微企业贷款方面,邹澜介绍,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是12.9万亿,同比增长了25.4%,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增速12.2个百分点。前五个月增加的普惠小微贷款是1.4万亿,同比多增长了5381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已经支持了2863万户的小微经营主体,信贷支持覆盖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小微市场主体。
制造业贷款方面,邹澜介绍,截至5月末,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是4.28万亿,同比增长19.6%,这个增长速度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其中,高技术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40.9%,继续延续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又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都增加的同时,有些领域实际上是明显压降的。周学东介绍,比如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贷款,不管是开发贷还是按揭贷这两年降得都比较明显。邹澜进一步介绍,早些年房地产行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例曾经高达43%、44%,这些年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这个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占比已经降到25%。
三方面因素推动社融高增长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对于社融多增的原因,阮健弘介绍了三方面因素。
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量是12.33万亿元,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
二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的支持幅度大幅度增长,占比是明显上升。上半年企业债的净融资是3.33万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是2461亿元,几乎是比去年同期翻一番。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86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250亿元。这三方面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比重就达到了19%,这个水平比去年同期高了7.7个百分点,说明直接融资的占比明显提高了。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发力,国债和地方政府的专项债融资力度比较大。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净融资是2.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03万亿元。国债的净融资是9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5729亿元。
阶段性货币政策工具会适时退出
谈及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郭凯表示,今年疫情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两个主线。第一个主线是正常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通过总量、价格、结构工具来提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使货币信贷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足够的支持。总量上,通过三次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以及安排一些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融资增长等等,上半年推出的正在实施中和将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大概是9万亿元左右,总量上是足够的。这些政策都是比较长期的政策。
第二个主线是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今年2月份出台的保障医疗产品的生产和重要生活物资供应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春节后开市前两天超常投放1.7万亿元的流动性,支持复工复产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及6月1日出台的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郭凯强调,这些措施是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和不同的特点设计的,是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比如说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经完成它的使命了,现在医疗产品的生产产能已经很大了,物资保障非常的充裕。现在基本上已经完全复工,经济基本上恢复到正常水平,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到6月30号也退出了,不再继续发放了。春节后超额投放流动性的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恢复正常的运转,也不再超额投放流动性了。
郭凯表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计划以及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刚刚推开,还在逐步发力中。下半年经济恢复正常,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进入一个更加常态的状态。
近一个月已增加超过千亿信用贷款
郭凯介绍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到7月3日,约一个月期间支持了1598家地方法人银行,一共给109万户企业发放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60万笔,总共是1326亿元。其中一大块是互联网银行以及传统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放的信用贷款。
邹澜表示,6月出台的这两项工具对小微企业、对稳企业保就业起到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也给了小微企业更多的选择空间,跟其他的政策工具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比如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工具不仅仅激励银行更高效办理贷款延期,而且使小微企业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进行负债管理,可能一些企业在比较之后觉得去申请新贷款比延期原有的贷款更好,他们也就会选择新申请贷款等其他方式来缓解流动性压力,所以这项政策的效果实际上可能比预期的还要更综合性一些。
资管新规过渡期政策备受关注,但关键还是要转型
谈及资管业转型,孙天琦表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资管产品实现了平稳有序转型,总规模稳中有降,整体风险持续收敛。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现象得到遏制,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续压缩。另一方面是净值性产品占比稳步上升,资管资金通过增加金融债、企业债投资的方式,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目前,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出现了萎缩,我国经济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确实也增加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难度,市场非常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相关政策。对此周学东表示,各界对资管新规延长的建议比较多,但是无论是延1年、2年还是3年,对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必须要转型的,再回到过去大搞表外业务、以钱炒钱、制造金融乱象是不可能。也有机构、学者建议不能延太长,可能延1年是比较合适的。
周学东谈到,过去两年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力度相当大。例如,委托贷款今年上半年减少了2300亿,而去年和前年减得更多,去年上半年接近5000亿。不规范的影子银行的规模明显在压缩。
对于当前影子银行的规模,阮健弘介绍,“一行两会一局”共同建立的资管产品的统计制度,统计范围包括八大类,包括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信托公司的资管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户、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产品、保险的资管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资管产品和公募基金。到今年5月末这些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总量是90.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万亿,同比增长3.5%。
对于个别理财产品出现了浮亏的现象,阮健弘说,市场变化必然会导致净值产品的波动,这点是合理的,净值产品的占比已经占60%了,阶段性的浮亏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整体上来看,5月末全部资管产品的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比年初增加了5000亿元,可以判断资管产品总体上收益是正的。
下半年经济会维持向好态势
对下半年及下一阶段经济形势,王信认为,总体上,我国经济运行目前持续好转,从各项经济指标看,这个态势比较明显。最近几个月,随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各项金融货币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投资等都在边际改善。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期,这种好转的态势仍将持续。
王信指出,从投资来看,我国以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以及其他投资项目的落地,有望使得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消费也明显呈现边际改善的情况,出口增长虽然可能下滑,但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出口状况相对较好。预计未来物价总体上是稳定的,CPI涨幅或有所回落,PPI同比跌幅收窄。6月份PPI环比变成正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表明生产投资、制造业的形势在进一步好转。下半年以及下一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会继续维持向好的态势。
金融体系向实体让利1.5万亿元来自三方面
郭凯指出,金融体系向实体让利1.5万亿元来自三方面。
一是利率的下行实现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大概是9300亿元,包括贷款利率下行,包括债券利率的下行,以及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这些优惠利率贷款的发放,共同引导利率下行。
二是直达性政策工具能达到一定规模,包括
前期还本付息政策以及新推出的直达性政策工具,可以让企业减少要付的罚息和高息过桥贷款成本、减少担保费用等。这些测算在一起大约让利2300亿元。
三是通过银行减少收费3200亿元,包括前期已经减少的收费,后面全年还要继续减免的收费,特别是落实6月1号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通知》。
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以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7月1日起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同时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郭凯表示,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主要考虑是为了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再贷款的目的一般是处置金融风险,是人民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郭凯介绍,其实金融稳定再贷款使用是非常少、非常罕见的,需要经过非常审慎的评估,充分考虑了出险金融机构的情况和金融风险的紧急性和系统重要性以后,在其他工具比如说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没法保障安全,同时这个机构又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时候,才会选择使用金融稳定再贷款,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郭凯介绍,最近一次使用金融稳定再贷款就是在包商银行的处置过程中,当时因为包商银行的体量比较大,如果不使用金融稳定再贷款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风险。随着蒙商银行的成立和包商银行的处置基本完成,有效防止了金融风险的扩散,人民银行的这部分金融稳定再贷款的作用也会逐渐被别的资金替代了,比如说存保基金,金融稳定再贷款就会退出。
(来源于: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