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实施3631 / 正文

杨凌示范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工作进展情况

来源:金融监管局 发布时间:2021-11-09 09:51

今年以来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撑服务效果显著。根据《条例》要求,本局对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信贷投放,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示范区金融系统积极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加强与中信集团、农发行等头部金融企业战略合作,推动与农行陕西省分行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召开示范区2021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累计达成融资协议金额100亿元。与省银保监局、省农业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确立了金融支持杨凌种业发展协调机制。为区内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截止2021年8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4.86亿元,同比增长22.84%,较年初增加21.50亿元,增幅16.12%,当月增加0.84亿元,存贷款增速达到12.82%,存贷比达到57.53%。2020年1月至今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二、切实抓好政策落地,做好保企稳企工作

加强督导调度,组织召开“金融半月谈”,举办银企对接会,印发融资产品手册,重点加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做好普惠小微信贷投放和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截止8月末,杨凌全辖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0.34亿元,同比增速为87.50%,有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户数为1302户,同比增加492户。截止8月末区内金融机构发放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274笔,金额70508.6万元,个人无担保信用贷款6824笔,金额41440.5万元。为企业办理延期还款21笔,总额22928万元,为个人办理延期还款37笔,总额1502.18万元。

三、积极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

积极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小微企业增信担保作用,持续加大“政银担”风险比例分担业务规模。截止8月底农科融资担保公司新增评审担保项目41户(含续保),金额16890万元,在保额3.41亿元,户数67户,支农支小在保户数64户,在保余额3.14亿元,单户或单笔1000万元及以下占比100%,“4321”政银担担保余额5072.6万元,在保项目平均担保费率0.84%。陕农担合作业务2笔,在保额200万元,责任额80万元。同时支持引入陕西省省再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入股1050万元,推动示范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资扩股4050万元,持续提高融资担保能力。

四、健全金融惠企服务机制,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推动杨凌农商行设立“首贷服务中心,提高企业的银行信贷可获性,截止8月末,累计投放首贷业务55户,贷款金额28370.6万元。加强税务部门与金融机构纳税信息共享,依托税务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实现有效增信,举办“税银企”融资对接会,截止8月末,累计投放“银税”互动贷款106笔,余额7853.9万元。持续推动农村整村授信工作,截止2021年8月末,全区农户电子建档户数达到13390户,2021年净增2145户,2021年截止8月末授信户数达到4041户,2021年新增授信户1410户,2021年全辖用信余额增加5784万元。截止2021年8月用信余额是25348万元

五、加大金融领域风险防范,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紧盯金融领域重点风险,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系列活动,普及金融知识,提高群众防风险意识。开展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对金融领域涉及的安全风险领域进行了全面排查和综合研判,并建立工作台账。充分利用12345热线、金融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渠道,建立常态化受理群众维权服务工作机制,会同人民银行、信访局及时化解保险捆绑销售、银行乱收费等19条矛盾纠纷投诉。截止8月末,示范区金融业运行平稳,无新增非法集资案件,金融领域无重大风险事件发生。

二、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现有金融产品体系与示范区企业发展需求还不完全匹配。金融资源聚集度还不够高,地方金融机构主体数量较少,政策吸引还有待加强。三是企业主体自身财务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银企精准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继续办好金融“半月谈”,按季度举办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融资推进会,融资专题培训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为示范区小微、“三农”企业做好融资服务。

(二)持续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支持杨凌种业发展协调机制平稳运行并取得实质成效。推动中小微企业“首贷”和“银税”互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信贷产品创新。加大涉农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推动整村授信工作。持续加大农业信贷担保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拓展信贷抵押范围。

(三)健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金融支持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鼓励银行机构针对种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融资业务。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种业、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和涉农装备制造等科技产业,引进社会资本,持续完善股权投资体系。

(四)推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做好金融领域招商引资工作,聚集金融资源。做好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