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金融要闻 / 正文

穿透式监管筑牢助贷合规“基石”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08 16:45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对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予以规范。新规既明确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责任,又对合作机构进行了约束,有望进一步规范助贷业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过去数年,互联网助贷业务凭借其在获客及场景融合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部分金融机构收入和利润的“源泉”,甚至是风险的“防护垫”。然而,助贷业务在快速扩张中也积累多重风险:部分银行过度依赖外部平台的流量与风控,导致风险责任模糊;互联网平台滥用数据优势,嵌套信贷业务形成监管套利;消费者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频发。

新规的出台,既是近年来助贷业务快速发展后监管补位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转折点。

从监管层面看,新规通过明确银行主体责任、规范合作机构管理以及强化消费者保护三方面重构市场格局。在主体责任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明确互联网助贷业务主责部门,健全管理制度;在合作机构管理方面,加强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从严审批,同时实行名单制管理,将助贷机构纳入全面监管视野;在消费者保护方面,规范营销宣传、贷后催收管理,充分披露金融服务的息费信息等。这种穿透式监管,有效解决了传统助贷模式下风险责任模糊、消费者权益保障缺位的结构性缺陷。

从机构层面看,新规的落地短期内或将引发行业阵痛,但从长远看,新规既是“紧箍咒”,更是转型契机,将推动金融服务走向质效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能因合作门槛提升,面临业务规模收缩的压力,但同时将倒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真正实现能力再造,不断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对于平台运营机构而言,一些有违政策初衷,以助贷之名行高息收割之实的平台将排除在“名单”之外,被市场所淘汰,也意味着一些平台机构将回归技术服务本源,重塑盈利模式,真正实现“科技向善”。

从市场层面看,新规要求明确各项息费成本,金融消费者将受益于更透明以及更安全的服务环境。新规提出,切实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应当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相关关键信息,比如贷款主体、年化贷款利率、增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费率、年化综合融资成本、贷款违约后可能产生的各项息费等。此举将有助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有助于避免借款人过度负债,缓解“超前消费”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助贷业务,其本意是通过科技手段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202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称,互联网助贷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其本质是信贷业务各参与方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效率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规也提到该业务提升贷款服务效率。加强管理,则揭示出未来发展的政策逻辑:互联网助贷业务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权责明晰及合规展业的基础之上。

接下来,一些机构在落实新规方面或仍面临挑战。比如,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补齐风控短板,彻底摆脱流量依赖;还有一些平台机构难以满足准入标准等。但可以预见,在监管合规和技术驱动的双重保障下,助贷业务将告别野蛮生长,那些真正具备技术沉淀、坚守风险底线的机构,将在金融服务的精耕时代赢得更大发展空间。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让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精准的金融服务匹配实体经济需求,这需要监管智慧与市场活力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