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金融要闻 / 正文

推进农业保险承保理赔迈向“双精准”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2-03 09:35

解决农业保险领域承保理赔精准性问题,是推动我国农业保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各方反映较为集中的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有关问题,打通了影响承保理赔的各个关键环节,提高投保农户承保理赔满意度,促进农业保险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比如,今年超强台风“摩羯”给海南省带来了巨大的农业损失,农牧渔业总损失约为119.48亿元。再如,由于供求失衡,全国牛肉价格自去年以来持续走低,今年一度跌至近5年新低,导致养殖户经营困难。

对于大多数农业经营者而言,自然灾害的侵害和市场价格的波动难以预知,由此带来的损失更是无力承受。而通过实践来看,农业保险在分散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方面,确实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个体为例,超强台风“摩羯”导致上市公司海南橡胶的橡胶实际收入低于目标收入,触发保险赔付条件。11月8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共计收到预付保险赔款近3.75亿元。

从整体看,我国农业保险体量大,增速快,服务农户众多。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1429.7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4.98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64亿户次。

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化解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但在实践中,与“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相比,农业保险仍有较大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承保理赔不精准。

承保理赔不精准,直接影响投保农户的获得感。农业保险承保理赔过程中的不精准,往往使农户在面临自然灾害或意外损失时,难以迅速且充分地获得应有的保险赔偿。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加剧了农户的经济压力,更削弱了其继续参保的意愿与信心。诸如理赔程序复杂、定损标准模糊不清、赔付周期冗长等问题,都可能让农户觉得保险并未切实发挥其风险防护的作用。这种状况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切身利益,也对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构成了不小的阻碍。

承保理赔不精准,还直接影响财政补贴资金有效发挥应有功能。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补贴。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超过1400亿元,其中近80%来自财政补贴。宝贵的补贴资金难以精准、高效地流向真正亟须风险保障的农户与农业项目,不仅会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还可能诱发资金滥用、浪费等风险,进而影响到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正因如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通知》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农业保险经营管理质效,从提高投保农户承保理赔满意度入手,对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应收保费管理、数据共享等十个方面提出明确工作要求,细化了各个环节、各方主体的职责,深入推进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通知》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及保险机构需紧密协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的工作机制。这包括细化操作流程,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无缝衔接,减少农户等待时间,提升服务效率。同时,要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培训专业人员,确保农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答与帮助。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现农业保险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情况,结合气象数据预测灾害风险,为精准承保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定损,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理赔公正性;构建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历史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满足农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随着农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应用的深化,我国农业保险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保险不仅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还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