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8.56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2.0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多元化金融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数据在高基数基础上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总体来看,8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都高于市场预期。”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两项指标增速都在8%以上,比上半年名义GDP增速高约4个百分点。未来金融总量还会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固支持。
对于8月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利率在低位水平继续下行。
“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有效需求总体偏弱,货币政策接连出台应对挑战,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度增强,适配性和精准性明显提升。其中,在金融服务方面,支持企业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推动绿色债券、科创类企业债券规模持续增长。
相关数据也有力支持了上述分析。过去一段时间,企业更多通过发债融资,形成了对信贷的替代效应。“通过债券替代信贷,这本身也是发展直接融资的体现。”有专家表示。
梳理数据可知,1月至7月,全国企业累计发债8.4万亿元,同比增加5748亿元。7月,AAA级、AA+级、AA级企业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18%、2.44%和2.65%。“涵盖更多直接融资渠道的社会融资规模今年以来保持较高增速,有利于满足更多新动能领域的融资需求。”业内人士表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大多以轻资产运营为主,土地、固定资产等传统抵押品不足,与股权和债券融资更加适配。
此外,数据显示,近期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有所增多。对此,专家表示,从票据市场走势看,目前各银行票据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在加大,8月末,表内已贴现票据达13.9万亿元。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要求下,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具有便利性高、流动性好等优势,在满足融资需求方面,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没有本质区别。
需求不足导致金融总量增速边际放缓
当前,总量增速边际较低部分受到了金融数据“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过去几个月,规范和治理资金空转工作稳步推进,压缩企业资金空转套利的空间,有利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企业及时将闲置资金用来支付拖欠账款,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有市场人士列出数据,根据央行企业家调查问卷结果,二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销售款回笼指数分别为60.2%、62.9%,均较去年同期回升1个百分点以上,资金周转的效率有所提升,企业的真实有效融资得到有效保障。
当然,也有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相对偏弱是主要影响因素。“央行发布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由一季度的71.6%回落至55.1%,是2004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有市场人士表示,过去我国贷款需求相对旺盛,信贷增长放缓主要是受供给侧约束,现在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增速同向下降,表明信贷增长从供给侧约束转向了需求侧约束。
从金融机构项目储备数量也能看出相似规律。《金融时报》记者获悉,有东部经济大省对辖内金融机构作出的调查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项目储备金额和数量分别较一季度回落超过20个百分点。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金融机构项目储备代表信贷投放的空间和后劲,其金额和数量变化能有效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的强弱。
宏观调控思路应从扩投资转向促消费
对于前述实体经济需求偏弱和储备项目不足的现象,市场专家认为,货币政策要继续把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加快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逐步显现,消费需求不足与局部产能过剩并存,经济循环有待进一步畅通。
“未来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思路,把经济政策着力点由扩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发挥政策合力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着力点。”业内专家表示。
实际上,这也是近期多项改革的重点。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前列。参考国际经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中国居民的吃穿住用得到基本满足,消费的重点从商品消费逐渐转向服务消费。扩内需政策应顺应这样的趋势,建议降低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负担,促进相关服务消费的释放;通过完善社保体制,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二季度消费在明显走弱,而此前消费恢复性增长的红利已经结束,需要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要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至少不让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水;要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可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福利性收入。
政策层面有望持续发力。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央行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持续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