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耐心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加大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力度,势在必行。
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耐心资本的特质在于其长期性、稳定性,这种资本通常能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从全球实践看,耐心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在募资环节能募集到足够多的耐心资本,那么被投项目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保障,这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涉及对劳动力、资本、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以及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而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企业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的“三高一长”特征,从本质上看,这与坚持拉长周期的耐心资本高度契合。总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目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金融体系的任务,而培育耐心资本则是基于这一任务进一步作出的路径上的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能有效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为企业提供股权资本金及各种创新要素支持,与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匹配性,在促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企业数量超20万个,投资金额超过11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约70%和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例超70%。这些企业数量庞大、发展迅速,正是最具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创新载体。
今年以来,发展耐心资本被多次提及。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壮大耐心资本”。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创投十七条”),提出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投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壮大耐心资本,要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丰富资本市场工具、产品和服务,努力为畅通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的“募、投、管、退”循环提供更好的市场基础和支撑。
在募资端,拓宽长期资金来源,吸引“长钱长投”,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创业投资,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动员有条件的社会资本做耐心资本,解决行业“缺长钱”和“无米下锅”的问题。目前,国资已成为创投市场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有限合伙人(LP)共认缴出资约5069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政府出资的主力地位仍保持不变,政府资金认缴出资额为2727亿元,占比53.8%,位居出资额首位;政府机构及国资控股的机构LP出资金额占比为71.4%,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投资端,很多创投机构反映“有钱也难投出去”,找不到好的投资对象和投资项目。为解决这个问题,“创投十七条”提出,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从而为广大创投机构提供一批优质的、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战略导向的好项目,解决钱往哪里投的问题。在选择具体投资标的时,私募创投机构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综合考察标的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规模、增长率和竞争情况,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被投标的优势与盈利能力。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私募机构投后管理也要落实服务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合规管理职责,加强投资决策管控,规范产品运作等。
在退出端,重点是要完善退出机制、畅通退出渠道。目前,退出渠道单一,以IPO退出为主,因此,需要畅通产业并购退出、基金份额转让退出等渠道。同时,探索对创业投资长期支持、滚动支持、可持续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