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比去年同期明显提升2个百分点。
恢复和扩大消费既需要稳定消费者收入预期,也需要凝聚多方合力,特别是金融的精准发力。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提出支持扩大汽车消费、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降低消费金融成本、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7个方面、共19条细化措施。
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助推器”。金融助力消费“火”起来,要深耕消费信贷市场,通过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新增4600亿元,同比多增3493亿元,加大了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可以说,消费信贷仍然是影响并带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需持续从资金端发力,加大对传统线下餐饮零售、文娱体育会展、交通出行、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市场的信贷支持。当前,聚焦居民消费需求,金融机构也在消费重点领域开展了各类优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落地,有效减轻了居民利息负担,改善了消费者预期,增强了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也释放出更多资金。
金融助力消费“火”起来,要把握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新经济发展,增加适应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供给。
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塑造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能力,跳出固定规则框架、以更灵活便捷的手段,探索推出适合不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对金融机构而言,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与特点推出针对性产品和服务,既要从战略层面重视,又要从基础服务入手,在同消费者服务与交互的过程中,完善政务数据、职业画像、财富资产等客群信息,挖掘产品与服务创新空间,逐步补齐消费金融产品“菜篮子”。
金融助力消费“火”起来,要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消费场景的服务渗透率,将数字技术作为高效连接消费者、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的“新云梯”。
一方面,丰富线上业务办理种类,提高线上服务替代率,持续改善客户体验;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增强基于数据信息的联合建模、客户画像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进一步降低客户综合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另外,还要持续探索消费品质量保障体系的数字化、标准化建设以及智能化消费金融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